楚光直播

文学领域的独特之作?大地中心的人与你们去荒野你看过吗

发布日期 :

俄罗斯杜布罗夫卡剧院_杜布拉夫卡_老布什杜卡基斯

最近几年 人类学突然变得特别火 就连菜市场的大妈 都能跟你谈论两句田野调查 但是有个叫童末的作家 她的人类学背景 反倒成了她的累赘 大家一门心思研究她的人类学论文 差点都忘了 这姐们最厉害的本事 其实是编故事 。

人类学家的文学困境

童末写的小说,前半部分紧张得不行,就跟春运抢票时的场面一样,和那些故作深沉的无聊现实主义小说相比,那简直是满汉全席碰到了方便面。只可惜人类学这个标签太扎眼,使得大家都拿着放大镜找理论,结果没人留意故事有多精彩。

有个做编辑的朋友讲,如今出版社只要瞧见“人类学”这三个字,就跟见了宝贝似的两眼放光,根本不管你写的是小说还是菜谱。去年某文学奖入围的作品当中,有三分之二都强行塞进了人类学概念,把评委们看得直打哈欠 。

杜布拉夫卡_老布什杜卡基斯_俄罗斯杜布罗夫卡剧院

赵松的"不正常人类"

赵松写的人物都好似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,这可不是骂人,是在夸他。这些角色既不寻求被理解,也不故作深沉,活得跟刚通上网的原始人一样,对啥都满怀好奇。相比之下,某些作家笔下的主角简直就像复读机,整天就知道念叨“没人懂我” 。

上周去参加文学沙龙,碰到个说自己是“新生代作家”的小伙子。他写的主角每天得花三页纸去思考人生的意义,我看完后,特别想给他推荐赵松的小说,好当泻药使 。

乌格雷西奇的辛辣讽刺

乌格雷西奇在斯拉夫女巫故事里藏了个彩蛋,她把民俗学家狠狠嘲讽了一番,这帮人研究民间传说时,一门心思挖掘意识形态内涵,就好像在臭豆腐里找松露一样。

杜布拉夫卡_老布什杜卡基斯_俄罗斯杜布罗夫卡剧院

有个研究民俗学的博士冲我发火,说小说这样做是在诋毁学术研究。我提议他先把论文里“基于后现代视阈”这类词去掉再说。现在这老兄在朋友圈把我拉黑了,不过点赞了吐槽学术圈套路的段子。

老年女性的生活真相

某本小说讲了个事,主角是位70岁的老太太,说的是她的日常生活,没搞卖惨那一套,也没装嫩。周二的时候,她去跳广场舞,周三在家骂儿媳妇,周四偷偷摸摸去买彩票,这才是真实的女性主义,能让男女读者都坐立不安。

我妈看完讲这书写得不真实,原因是没提及老人最关注的退休金以及保健品。之后我发觉她悄悄把书借给了广场舞领队,当下整个舞蹈队都在探讨要不要组团去北欧旅行。

意识流不是流水账

杜布拉夫卡_俄罗斯杜布罗夫卡剧院_老布什杜卡基斯

而你写的是街边煎饼 。

认识个搞文艺的青年,非要学《追忆似水年华》,结果写了三万字,还没说到正题。最后出版社编辑建议他改名叫《我的失眠日记》,没想到销量还挺好 。

翻译界的神仙打架

普鲁斯特的译本之间的争斗特别激烈,就跟宫斗剧似的,一直持续着,直到陈太乙带着她翻译的版本突出了重围。这女的之前翻译的《哈德良回忆录》,被法语系的教授当作教材来使用,学生们都说,这个译本比原版更容易理解 。

老布什杜卡基斯_杜布拉夫卡_俄罗斯杜布罗夫卡剧院

有个爱抬杠的网友称新译本不够“雅致”,我询问他原版读了几页。他沉默许久说在等kindle打折,结果扭头就去二手书平台买了本有签名的版本。

说到末尾,你们认为当下文学圈是否该开展一场“去人类学化”活动?恰似当年给方便面摘除“营养”标识那般。欢迎在评论区开喷,点赞超五百我就去投《论文学圈的跟风综合征》——当然得用人类学术语来写。

相关文章 
统计代码